首页 游戏资讯 正文

EA高层透露:《战地》计划一年一作!玩家怒批“学COD?你配吗”

关注畅哥,一起探讨更多好玩的精品游戏!

“五年后每年一部新《战地》?EA这是想把工作室逼成血汗工厂!”

小编温馨提醒:本站只提供游戏介绍,下载游戏请前往89游戏主站,89游戏提供真人恋爱/绅士游戏/3A单机游戏大全,点我立即前往》》》绅士游戏下载专区


当《战地6》公测以52万在线人数创下佳绩时,EA总部传出的一则消息却让老玩家脊背发凉。

知名行业分析师Michael Pachter爆料,《战地》系列总经理Byron Beede已亲口透露,公司计划未来5-6年内将该系列转型为“年货”——每年推出一部新作,由三大工作室以三年轮转的方式开发。

消息一出,玩家社区瞬间炸开了锅。Reddit的热帖下满是“卸载预警”的评论,有老玩家晒出《战地2042》的差评截图嘲讽:“先把《2042》的棺材板盖严实了,再做梦当年货王吧!”

年货化蓝图:EA的豪赌与隐忧

这份曝光的转型计划,堪称EA为《战地》量身定做的“五年计划”,其运作逻辑几乎是直接照搬老对手动视的模式:

- 三组轮转制:三家工作室各主导一作,以三年开发周期接力推进

- 五年缓冲期:预计2030年前实现稳定的年货化节奏

- 模式复制COD:与动视旗下Treyarch、Infinity Ward、Sledgehammer三家工作室的轮转模式如出一辙。

表面看,这似乎是商业扩张的常规操作,但翻开《战地》的开发史,潜藏的隐患却触目惊心。

《战地2042》的“四组联合开发”已试过水。2021年,DICE、Ripple Effect、EA Motive、Criterion四家工作室合力开发,最终却交出了一部口碑崩盘的作品——玩家吐槽玩法割裂、BUG频发,Steam好评率一度跌破40%。

更关键的是工作室能力存在断层。除了核心的DICE,其余两家工作室从未独立主导过《战地》正统作品。

Ripple Effect仅擅长制作“门户模式”等衍生内容,EA Motive虽因《死亡空间:重制版》获得认可,却毫无多人在线游戏的开发经验。

“《战地》的地图规模、破坏系统、载具平衡,开发复杂度远超《COD》,三年时间根本不够用。”分析师Pachter的评价一针见血。

网友更是毒舌:“《COD》背后保底有五个团队才敢搞年货化,EA这是从哪凑的‘壮丁’?”

前车之鉴:当《战地》沦为“半成品批发商”

年货化最残酷的代价,早已在《使命召唤》身上显露无遗:

- 旧作速死:新作一发售,前作玩家数量便会腰斩,形成“必须买新作才能匹配到人”的恶性循环

- 价格压迫:“年费式购买”逼退了大量休闲玩家,Steam热评中不乏“从《COD19》后就再没买过,实在供不起”的声音

而对《战地》这类强依赖长线运营的游戏来说,年货化几乎等同于自杀。

服务型基因会被彻底阉割。《战地1》靠持续更新东线战役、《战地5》靠补充太平洋战场内容,都曾让游戏焕发第二春。

若转为年货化,后续更新必然中断——玩家痛斥:“《战地5》东线内容烂尾的教训还没吃够吗?”

社区生态也会随之瓦解。战队训练、赛事筹办都需要稳定的版本支撑,有电竞赛队经理直言:“谁愿意每年花上百万重新打磨战术体系?”

更要命的是技术债会滚成雪球。当前《战地6》公测暴露的敌我识别模糊、配装无法保存等问题尚未修复,若进一步压缩开发周期,BUG数量恐怕会呈指数级增长。

玩家割裂:要“年货快餐”还是“陈酿老酒”?

面对年货化传闻,玩家社区分裂成了泾渭分明的阵营。

“革新派”拍手叫好:

“早该年货化了!三年等一作,黄花菜都凉了”

“学学《COD》多好,枪感新鲜就行,反正都是突突突”

“《战地》的剧情本来就可有可无,XGP白嫖单机足够了”

“传统派”则悲鸣连连:

“128人在雪山机场对冲的史诗感,年货化后肯定成绝唱”

“现在载具平衡都没搞明白,还敢提速开发?”

“看看《2042》是怎么死的!EA就不长记性?”

中间派则呼吁第三条路:

“与其搞年货化,不如学《CS2》《彩虹六号》做服务型长线运营”

“卖皮肤赚钱不香吗?非要把IP价值榨干?”

生死时速:年货化背后的行业寒冬

EA强推年货化的急迫,实则折射出射击游戏市场的残酷现状。

用户增速已陷入停滞。Newzoo的报告显示,2024年全球FPS玩家仅增长1.2%,创下十年来的新低。

开发成本却在飙升。《战地6》四组联合开发的人力成本超过2亿美元,是《战地1》的三倍之多。

竞争维度也已发生质变。当《幻兽帕鲁》等低成本联机游戏不断分流玩家,传统3A射击游戏正陷入“高投入低回报”的陷阱。

更致命的是,年货化与技术演进已形成尖锐矛盾。

寒霜引擎的“祖传代码”难以重构,DICE工程师曾吐槽:“给大楼装新电梯,都比改寒霜引擎容易。”

破坏系统的迭代遇到瓶颈。《战地6》放弃了“整楼坍塌”的Levolution技术,转向局部墙体分层垮塌——这种精细化设计本就需要时间打磨,年货化只会让技术停滞。

反作弊更是无底洞。《战地》的Javelin系统刚与《无畏契约》的Vanguard系统“撞车”,若每年新作都要迭代反作弊技术,外挂攻防战将永无止境。

结语:当战车驶向悬崖

回望2018年,《战地5》发售前,DICE制作人那句“要么适应,要么别买”的狂言犹在耳边。如今EA再祭年货化大旗,仿佛历史在轮回。

有分析师翻出了Byron Beede的旧日发言——这位从动视跳槽而来的总经理,曾将《使命召唤》的年销售额推至30亿美元。

此刻EA董事会想要的,或许不是瑞典人精心雕琢的“战场艺术品”,而是一台能持续印钞的机器。

但对真正热爱战场的玩家而言,Reddit上的一条热评或许才是心声:“我宁愿五年等一部《战地3》复刻,也不要年年吃《2042》式的夹生饭!”

今年10月,当《战地6》正式发售时,每位玩家手中的购买键,都将成为对这个“五年计划”的终极投票。

毕竟,没有人会为“半成品流水线”买单——哪怕它贴着《战地》的金字招牌。